建筑业“互联网+”坚冰已破

日期:2015-12-09
“互联网+”是未来建筑业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建筑业是数据量最大、业务规模最大的大数据行业,同时也是各行业中最没有数据的行业、大规模不经济的行业。建筑业规模巨大却不透明,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能源消耗及炭排放,带来了项目管理的低水平、低效益,以及行业腐败等诸多问题。
对于信息化,建筑业以前几乎是“铁板一块”,项目管理主流模式以承包制为主,集约化运营程度相当低,其源头在于企业级数据集约化没实现。
建筑行业的思维主要体现在平台思维、产业思维、变革思维三个方面。产业整合、跨界整合已为常态,唯有确立产业思维、弱化行业思维,才能掌握主动权。面对转型升级的严峻考验,需要我们以变革思维推进落实;互联网时代,需要我们以平台思维来观察和考量新的商业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互联网的6个梦想。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早在2011年,住建部就出台了《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今年6月,建部又印发了《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7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未来三年和十年的发展目标,提出了11项重点行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思维已成为当前商界最热门的管理思想名词,互联网商业模式必将不可阻挡地横扫所有行业,它所产生的巨大规模效应,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认知。“互联网+买卖商品”,出现了淘宝网,“互联网+打车应用”,出现了滴滴打车,“互联网+生活服务”,出现了58同城……“互联网+”是一场破坏性的创新,它的快速发展将颠覆许多人的预期。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未来20年,美国702种职业中47%的职位将被机器取代。这是因为“互联网+”是一场新产业革命,是重塑、重构、再造一个产业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一些行业的消失、衰落,职工的失业和新就业机会的产生。商界在这场变革中已有不少“巨无霸”级的企业因没能跟上互联网步伐,而黯然陨落,教训十分深刻。
信息化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互联网+”进入建筑业的坚冰已被打破。它的威力非常巨大,未来的企业、社会都难免被这种力量重新塑造。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互联网+”将成为中国建筑业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建筑企业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概况
根据《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5)调查显示,当前,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积极投入到了BIM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大军中,43.2%的企业在已开工项目中使用了“互联网+BIM”技术,并逐步实现了全专业、全过程的BIM协同设计。这些企业不但将BIM技术应用在一些大型复杂的工程项目中,也在向中小型项目拓展,行业中涌现了一批BIM技术应用的标杆项目。
在国内,已有不少先进龙头企业应用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成功典例。
在建中的广州周大福国际金融中心项目,工程总高度530米,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单专业分包就有35家,独立分包达15家,同时施工人数最多达3000人。如此浩大的工程,放在以往,现场管理、业务交叉、成本管控等作业打架的事经常发生。项目部与广联达合作开发BIM综合项目管理系统后,预计工期提前60天,节约成本1200万元,节约钢材405万元。该工程共有图纸5万多张,其中3000多处有变更。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你想查询某图纸某一部位,可谓是大海捞针。而现在只要网络检索一下,即可“五脏六肺”,一览无余。
天津中天永利大厦总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总高度107米。项目通过将BIM应用转换为BIM云服务,对设计方案、现场管理以及人力、材料、机械等资源消耗进行优化,大大节约了成本,消除了安全隐患,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快了工程进度,确保了工程质量。
2014年4月,10幢3D打印建筑在上海张江高新青浦园区交付使用,整个工程只用了24个小时。2015年1月,一栋为目前全球最高的3D打印建筑在盈创建筑科技公司(上海)诞生,该建筑为多层实验楼和一栋1100平米的别墅,其中实验楼高15.3米。2015年8月,一栋造价30万元、面积110平方米的二层精装修“别墅”在南通职业技术大学亮相。该“别墅”从开工到搭建完成仅用3小时,施工方采用3D模块化技术,把一栋建筑分解成若干模块,90%以上工序在工厂内完成。这些都是BIM技术与3D打印技术完美结合的成果,被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苏州金螳螂建筑装潢公司利用020模式,从工装到家装跨界发展,通过收购家装驿站,建立了电商平台,客户家装可在互联网上向企业线上订购,然后由金螳螂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目前该模式已在50个城市展开。
在南通市通州区,南通四建积极导入BIM技术,于2014年7月成立了两个BIM研发中心,分别设立在集团本部和华南总部,在通州率先自主开发了内部项目管理软件,目前正在模块完善和推行中。两个BIM中心技术上互相协作、相互支持,目前已具备专业建模、碰撞检测、成本分析、施工模拟、进度模拟等技术以及工程投标等实际应用能力。2014年,南通四建运用BIM技术参与了15个工程的投标和4个工程的施工管理,中标率超过50%;进行了2个观摩工程的建模宣传和2个工程的形象展示,在中建协举办的第二届BIM应用技术比赛中获得两项鼓励奖。
通州建总搭建了以云平台为通信和存储基础的项目管理系统,运维平台可以远程对每一台远端设备进行智能维护,使项目周期的运维期不再成为老大难问题。
毋庸置疑,通州建筑业的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建设整体水平相对滞后。据调查,目前除特级资质的建筑企业在部分大型工程上开始试行数据集约化运营外,其他企业几乎都未涉足“互联网+建筑”模式,设计、采购、施工、管理仍沿袭着粗放型的老管理模式。众多企业的所谓信息化,仅仅停留在日常办公、财务管理的自动化阶段,实行数字化项目管理、采购、生产的微乎其微。我们如果再不觉醒,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和时代接轨,而依旧坐井观天,自我感觉良好,死守老的经营模式,必将等着明天被“革命”,最终被信息化大潮所吞没。
实施“BIM+”技术计划的构想和措施
BIM技术作为促进建筑施工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其应用与推广对建筑与施工行业的科技进步与转型升级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也将给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动力,有效提升行业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水平、集成化交付能力,促进工程项目的效益和效率的显著提升。
互联网是张网罗天下的大网,BIM技术仅是建筑施工行业实行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入口,它的外延很广,后面还有N个“BIM+”,在成功实施BIM技术后,宜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BIM与其他信息平台的集成链接,全面实现建筑业现代化的大飞跃。
BIM在施工中的应用。BIM与PM(项目管理)的集成应用。通过建立BIM应用软件与项目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接口,利用BIM的直观性、可分析性、共享性及管理性等特性,为项目管理的各业务提供准确及时的基础数据与技术分析手段,同时与项目管理的流程、统计分析等管理手段配合,实现数据产生、数据使用、流程审批、动态统计、决策分析的完整管理闭环,提升项目综合管理能力和效率。
BIM与云计算的集成应用。通过将BIM应用转化为BIM云服务,实现BIM应用效率提升、形式创新、范围拓展。基于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将BIM应用中计算量大且复杂的工作转移到云端,从而提升计算效率;基于云计算的大规模储存能力,用户的BIM模型及其相关的业务数据能够同步到云端,方便随时随地访问并与协作单位共享;通过将BIM转换为云服务,用户在施工现场就能通过移动设备随时接受云服务,及时获取所需的BIM数据和其他服务。
BIM与物联网的集成应用。将建筑物内隐蔽的、肉眼看不见的构件、物体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建立BIM信息模型,然后“嵌入”物联网,与楼宇控制中心集成关联,使建筑物的五脏六肺一览无遗,从而将智能建筑提升到智慧建筑的新高度,开创智慧建筑新时代。
BIM与数字化加工的集成应用。主要应用于预制混泥土板生产、管线预制和钢结构加工。将BIM模型中的数据转换成数字化加工所需的数字模型,使加工设备根据该模型所提供的尺寸、数量等参数进行数字化加工,实现建筑业生产的精细化、批量化、信息化。
BIM与智能型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的集成应用。通过软件与硬件的整合,令BIM模型中的三维空间坐标数据驱动智能型全站仪进行测量,从而将BIM技术实实在在地融入施工过程中。
“BIM+”技术计划在建筑施工中的运用远不止这些,诸如还有与3D扫描的集成应用、与虚拟现实技术的集成应用、与3D打印的集成应用,等等,都需要在未来逐渐开发运用。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在实施“BIM+”技术计划时,宜采取以下举措。
政府层面。纳入长远发展规划。结合发展目标,从长计议,将“互联网+建筑”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稳步实施,持续推进。找准自身优势,做好分析,合理规划发展战略。
建立联动工作机制。由政府主持牵头,建管、建设、发改委、财政、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落实责任,统筹协调推进互联网信息建设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培植典型,用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办法,锲而不舍,稳步推进。
搭建信息平台。以工程项目为主线,以“三库(人才库、项目库、信息库)”建设为基础,做好各类数据信息的准确收集,将信息精细加工,构建全区“互联网+建筑”和“BIM+”行业战略联盟,在经济、技术、市场、信息、人才等方面形成信息互通、产业互联、市场互动、利益共享的机制,不断提高区域整合能力,实现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未来建筑企业的商业模式主要集中在城市综合体模式和特许经营模式,而要推进这两种模式势必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人才、科技支撑,仅凭一家企业单打独斗或各自为政,很难实现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未来的市场投标也体现在多因素考评,一旦战略联盟形成,可以通过数据库与网络实时发布招投标、建材、租赁、劳务等信息,避免企业间的相互挤兑,结合招标文件的具体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协作。
强化业务培训。行政主管部门发挥组织和引领作用,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组织对全区建筑企业进行业务培训,加大互联网技术在建筑企业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互联网技术在工程建设全过程和可持续的应用和发展。
制定激励机制。把BIM技术应用列入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运营维护等方面的科技进步评选条件,激励广大企业积极创建BIM技术示范工程。鼓励支持骨干企业和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监理企业成立BIM技术研发中心,大力促进本地区的BIM技术推广应用。政府从供地、税收、信贷、容积率、工程建设、财政贴补、绿色审批等方面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并从节能专项资金中重点支持产业现代化投资项目。明确在现有各类经济(高新)开发区内优先审批建筑产业现代园区建设。将符合条件的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有关科研支持、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等政策,
以点带面强力推进。鉴于目前大多数企业对“互联网+”认知度较低的实情,宜采取试点示范与普及应用相结合的办法,培养龙头企业,总结成功经验,促进其他企业自觉跟进,推进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今后,通州范围内,凡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各类保障房项目、公建项目及农房改造、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在招标时明确必须实施BIM技术,迫使企业使用互联网新技术。
企业层面。企业是运用BIM技术的主体。各建筑企业要有危机意识,充分认识“互联网+”对建筑业的重要意义,和政府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积极参与,打好基础,练好内功,在新常态大背景下倒逼自身改革。
实力企业主动作为是引入互联网思维的动力。特一级企业要看准未来建筑业发展趋势,主动拥抱互联网新科技。企业之间要合作抱团取暖,加强研究,开辟新路,增强核心竞争力,为中小企业做出表率。
注重制度创新是引入互联网思维的前提。要改变项目部大包干的旧的管理模式,发挥总部决策中心、金融中心、质量控制中心、设备调度中心、人才中心的作用优势,加强企业总部对项目部的指导,项目部用什么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都由总部通过信息化系统加以指导,从而真正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
培养人才是引入互联网思维的关键。BIM技术推广使用后,建筑业工业化程度将显著提高,随之带来的问题是产业技术人员缺乏。装配式建筑方式对企业设计、施工、监理等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
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实施“BIM+”宜朝着五个方向稳步推进:一是阶段应用,即从聚焦设计阶段向施工阶段深化应用延伸;二是集成化应用,即从单业务应用向多业务集成应用转变;三是多角度应用,即从单技术应用向与项目管理集成化应用延伸;四是协同化应用,即从单机应用向基于网络的多方协同应用转变;五是普及化应用,即从标志性项目应用向一般化项目应用延伸。
推广“互联网+”需要破解的几个困惑
调研中,绝大多数企业认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大势所趋,谁顺应了它,谁就能赢得先机,谁漠视了它,谁就将被时代淘汰。因为“互联网+”是一个新生事物,建筑企业在振奋之际,也存在着一些疑虑、困惑,主要来自人才、市场、技术三方面的影响。他们希望政府帮助解开心结。这些心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投入问题。对眼前最基础的引进使用“互联网+BIM”技术,需要投入多少资金,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建设成本又会减少(提高)多少,给企业的带来的效益有多大,企业心中没底。
软件问题。目前BIM技术还不够成熟,难以支撑与其他多种软件的集成应用。
协同问题。BIM技术可帮助企业提前预知、解决各专业冲突和其他问题,但产品的品质在不同企业之间会有很大区别,如何促使项目涉及到的各部门都使用BIM。
兼容问题。作为数据量最大的一个行业,如何整合建立大数据库是个难题。建筑是个大概念,按专业划分有房屋建筑、装修装饰、钢结构、机电设备安装、园林古建筑、市政公用工程、桥梁道路建设工程等,就是在一个专业工程中,也有设计、施工、安装、装饰、物管等多个项目。在具体施工中,BIM软件如何包含各个专业内容?如果单单施工企业使用BIM,其他单位不跟进,其应用效果需要考量。目前设计、深化等都使用不同的专业软件,BIM如何兼容这些软件,能否做得比专业软件更好?还有,有的施工现场比较偏僻,没有网络,涉及到海量的数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整治问题。建筑业的规模大不经济,在中国的各大行业中是绝无仅有的,大企业成本比小企业高,小企业成本比包工头高。只有当大企业成本比小企业成本低、小企业成本比包工头低时,行业才能趋于良性发展。而中国建筑业未能呈现规模经济则是整个行业不能淘汰落后产能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众多企业在问:“互联网+BIM”技术能否彻底抑制目前建筑业中的挂靠、转包、关系投标等问题?
标准问题。我国只是引进了IFC标准的平台部分,基于BIM的标准研究还刚刚开始,对标准进行拓展的工作更加缺乏。因此,建筑企业在引进上,应该把握什么样的标准才能更好地满足BIM技术的应用需求,心中存疑。
软件问题。在一个地区,政府对使用软件该统一规定,这样才能便于企业间的平台交流。如果甲企业用这种软件,乙企业用那种软件,则将带来很多沟通上的麻烦。

上一篇:把握新常态下建筑业发展十大新趋势

下一篇:建筑行业的互联网思维到底是怎样的?